当前位置:主页 > 蓝狮在线资讯 >
太岁究竟是什么“东西”?科学家利用精密仪器检测揭开太岁之谜
时间:2024-02-02 07:58 点击次数:65

  导语:我国民间有句俗语: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在我国历史上,太岁被视为极阴之物,但却被许多人认为是灵丹妙药。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先民就有了太岁的记载。因为造型奇特,割下来以后还可以再生长,于是在山海经里就有“太岁”一说。到了汉代以后,它“自行生长”的特征被人当成了长生不老药,那么这个太岁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真能长生不老吗?

  虽然古书上有太岁的记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所谓的“太岁”。1992年,陕西的一个农民在渭河中发现了一个“肉团”,大夏天的,这个肉团没有一丝异味,看上去不太像真正的肉,于是他就把它抱回了家,还让自己的老婆割下来一块炒了吃,但却没有特别的味道。过了几天它发现肉团被割掉的地方又长了出来。

  这下农民吓坏了,以为遇到了怪物,第二天就跑到派出所报案。在村民的添油加醋下,渭河发现不明生物的消息立马传开了,也传到了西北大学生物学教授杨兴中的耳朵里。杨教授认为如果有不明生物,他一定要先看看,于是立马来到了农户的家里看那个“肉团”,心中大喜,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这种古书上所记载的稀罕物就在眼前,这让杨教授很兴奋,立马报告给了自己的领导。领导立即请示上级要求各部门展开对“太岁”的研究。项目成立后,许多科研单位,高校生物教授都聚集了起来,对这块“太岁”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研究检测,这块太岁实际上就是大型黏菌复合体。

  所谓的黏菌是一种低等生物,它介入在动物和真菌之间,是一种腐生生物,他们的食物一般是一些细菌和真菌,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实际上就算到了现代,全球的科学界都对黏菌的研究热情不高,因为它的生命层次很低,最主要的是黏菌大多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以现有的文学参考资料少之又少。

  但是根据检查,这块太岁的黏菌只占有太岁本身的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的物质通过当时的检测手段居然没有分析出来,只能用“不明物质”来替代。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不明物质”也开始展露出它的特质。2010年,这些不明物质在科学人员的努力下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们究竟是什么?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西北大学对样本重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科研师生们通过“有丝培养技术”的方法成功从“太岁”中分离出2种主要的黏菌,它们分别是“疣孢盖皮菌”和“扁垫双皮菌”。实际上两种黏菌在大自然中非常常见,并没有特别的价值。另外,这块太岁样本里含有18种不同类型的线年,科研人员通过特殊的分离纯化方式对“不明物质”进行分析和提取,实验最后得到了许多白色絮状物。经过精密仪器的分析,这种物质居然是“聚乙烯醇”。要知道“聚乙烯醇”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日常用的尼龙纤维、黏合剂等都是由“聚乙烯醇”制造的,这是一种人工合成化学产品。

  这种有机化合物在天然的情况下从来没被发现过,为何在太岁中有“聚乙烯醇”,他是天然形成的还是后天加入的?这个答案目前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还无法解答,相信随着科研的发展,或许我们有一天能够解开其中的秘密。朋友大概也发现了“聚乙烯醇”是致癌物质,那么古人说的长生不老就说不通了。

  所以,通过科研界的分析,“太岁”能延年益寿,吃了能逆生长实际上都是骗人的,不可否认“太岁”中含有的多糖对人体十分有益。但是“聚乙烯醇”这种物质是致癌物,如果摄入过多会诱发癌症。并且,太岁中重金属超标,食用太岁的话不仅不能延年益寿,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太岁保健品从目前来看就是一个骗局。

  总结:自古以来,太岁的传说不绝于耳,经过科学的分析,太岁泡水没有任何保健治病的疗效,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从第一块太岁被发现,全国各地就陆续有发现,太岁的真假难辨,希望大家不要轻信市场的太岁,不仅会被骗钱,甚至身体都会受到损害。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8 蓝狮在线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