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蓝狮在线资讯 >
2023年终特辑 创新的常识
时间:2024-01-02 02:09 点击次数:170

  创新是一个频繁被提及的词,因为面对不确定的世界,面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挑战,无论是解决复杂问题,还是寻找未来发展的新动能,都需要创新。但什么是创新?是鼓励发明,是增加科研的投入,是提倡创业,还是用全新的思维审视问题,抑或是新瓶装旧酒,让既有能力在新领域找到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到底如何推动创新?创新可以挂在嘴边,但真正想要实践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却必须要个人塑造正确的理念和企业形成创新的文化,比如鼓励多元,鼓励试验,包容失败,科学思维等等。

  仔细梳理2023年我的阅读历程,发现过去一年的阅读体验看似散漫,却能用“创新的常识”将其串联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好奇心、开放、探索、企业家精神与野心。

  11月底,99岁的查理芒格去世,纪念如潮。作为巴菲特的左膀右臂,芒格成就了巴菲特,也推动了价值投资的普及。如果说这位老人最重要的智慧是什么,莫过于好奇心。

  《芒格之道》中收录了不少芒格对于好奇心的描述。他强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自己感兴趣,有自驱力去做,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这样才能持久,才能钻研下去。遇到大问题、复杂问题,只要感兴趣,就会自己“死磕”。所以好奇心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实践好奇心,需要终身学习,而芒格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每天他与巴菲特最热衷的就是阅读和交流。芒格说:“始终充满热爱,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懈地打磨技艺,假以时日,自然会达到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层次。”

  好奇心也是芒格所推崇的“多模型思维”的基础。好奇心驱动对各种新颖事物的探究。多模型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多角度看问题,可以俯瞰,也可以仰望。想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在我之上的人看到的是什么,也要考虑在我之下的人看到的是什么。世界是多元的,只有整合多个模型,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只有汲取各学科的主要知识,才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芒格强调:“我们应该先靠专业化思维解决生计问题,然后再凭借跨学科思维正确地认识现实。”好奇心恰恰是开放的心态与跨界思考的起始点。

  美国历史学家米勒的《芯片战争》(ChipWar)讲述了全球芯片业过去60年的发展历史。虽然高端芯片是中国被卡脖子的痛,但如果梳理一下芯片发展史,却是一段开放创新、全球协作的历史,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高端芯片业的构建。

  芯片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芯片行业的大发展,催生了从材料学到精密制造仪器在内的一系列全新产业,而这种发展依赖全球研发、全球协作和全球分工。这种复杂关系是全球化的产物,因为有比较高的集成度,所以形成了一系列的卡脖子点。

  《芯片战争》促使我们仔细思考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之间的张力。因为卡脖子,所以需要自主创新;但因为高度复杂的芯片是全球化协作创新的典范,无论是缩小中国与全球技术之间的短板,还是在人工智能等全新的应用场景中寻求芯片的突破,都需要我们去坚持开放式创新,广纳全球英才。华为与中芯国际合作用DUV技术制造出七纳米先进制程的芯片,举国瞩目。但中芯国际取得突破的一大原因是能够吸引全球技术人才参与攻关,这些骨干来自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德国。

  科学的精神就是开放式创新,高科技创新需要利用全球的知识网络。从中国视角应对芯片战争,我们需要理解开放式创新、坚持不脱钩的重要性。因为芯片行业的每个参与者与产业链上的同行和竞争对手都是竞合的关系,只有协作学习,了解别人的进步,才能共同进步。

  开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就认为拜登政府电动车产业政策对中国制造完全关上大门可谓不智之举,既然中国电动车技术领先全球两到三年,美国从中国学习,远比给中国技术打标签要受益得多。

  开放的另一面是跨界和破圈。在《制造想法》中,波士顿咨询的马丁里维斯一再强调破圈的重要性,尤其是打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不断质疑假设。思维框架并非事实,而只是我们去观察和理解事实的视角。一旦改变了思维框架,我们就会发现新问题,或者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老问题。

  举一个管理思维破圈的例子。在过去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依赖历史可量化的指标来管理企业已经成为常态,但这也可能是管理层最大的盲点。财务数据是对过去的总结,但不一定能够成为未来的指针,尤其在环境剧变的时代。

  破圈来自找到具备前瞻性且可以衡量的新指标。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比如3M公司提出了新鲜度指数(freshnessindex),用以衡量新业务创造收入和利润的占比,兼以衡量客户持久度。

  科学家需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科学发展可能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深度学习革命》就记述了人工智能的冬天有多寒冷难耐。科学发展有时候却又快得惊人,一日十年,比如当下炙手可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有在寒冬中坚守的人才能在爆火的大潮中绽放。

  企业也是如此,今年爆火的英伟达就是一例。虽然股价暴涨,跻身于美股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神奇七公司(MagicSeven)之列,但耐得住寂寞,坚持在GPU(图形处理器)赛道内探索,却是成就英伟达的特质。

  按照一位英伟达资深管理者的说法,如果芯片同业知道GPU未来有这么宽广的赛道,该领域早就会高手云集,根本轮不到英伟达。英伟达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文化,公司非正式的座右铭是“我们距离倒闭只有30天”。换句话说,英伟达也无法预测未来,套用今年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是“伟大不能被计划”。

  现在,在华尔街投资人的口中,“人工智能的战争已经打响,而英伟达是唯一的军火商”。英伟达创建的CODA软件构建的无形护城河,帮助它在早期加密货币领域和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潮中成为“淘金潮”里最赚钱的卖铁锹的人。

  在《超越颠覆》(BeyondDisrup-tion)中,《蓝海战略》的两位作者在二十年后特别强调,无论是生物系统,还是人类的文明,其本质都是开放的系统(蓝海而不是红海),这一系统会尽可能探索各种有趣的可能性。

  探索可能性需要包容不同的意见。科学发展需要多元的想法,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异端的想法往往能产生新动能。相反,共识往往是通向成功的最大障碍。寻求共识将阻止人们沿着有趣的踏脚石前进,因为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最有趣的踏脚石的看法很少会一致。《星际信使》也特别强调一致性是科学的大忌,良性、健康的分歧是探索前沿发现的一种自然状态,不同观点的碰撞会产生新知。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建议,如果你是投资人,想在有远见的人身上投资,需要关注那些在附近的不确定性领域中徘徊和探索的人。

  技术应用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离不开资本的撬动。利润的刺激让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进步深度捆绑。

  按照德里克利多在《企业家》中的分析,企业家从三方面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

  首先,企业家的行动具有自主性。自主性令企业家有驱动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去刨根问底,这种自主性背后既有利益的驱动,也有对名望的追求。

  同时,企业家能够撬动资源,能吸引他人为其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回报。企业家的能量在于构建组织,撬动资金和资源的杠杆,吸引和激励一群人帮助他们完成目标。

  在《埃隆马斯克传》中,经常可以看到马斯克的自主性与激励他人的事例。在很多情况下,马斯克是用自己对特定领域——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火箭——的深入钻研来感染人才。

  此外,优秀的企业家还会开创集群创新,推动创新的浪潮。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火箭,马斯克的加入都在贯彻其雨林法则,开创了全新的创新集群。雨林法则强调,在位者就好像雨林中茁壮的树冠,但在它们的遮蔽之下,树冠之下萌芽的创新者根本没有汲取阳光的机会。马斯克希望自己的创业公司能够打破旧有树冠的垄断——无论是波音或洛克希德马丁等国防供应商对航天业的垄断还是传统燃油车对汽车行业的主导——给创新者集体涌现打开一片天地。的确,SpaceX开启了中小私人火箭开发商和小卫星的浪潮,而特斯拉更是推动了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世纪变革。

  集群为创新不断加速提供了看不见的推力,它吸引更多创新者涌入,在竞争中不断改进生产方法,创造更为庞大的供应商网络,刺激客户新需求。

  如果没有企业家,世界将变得贫困落后,贸易会受很大限制;科学也许会存在,但技术进步可能遭遇瓶颈。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原始驱动力,激发了社会中某些个体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使其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为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家精神是塑造社会运作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力量。

  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要犯野心的错误,而不是懒惰的错误。其实不止政客和企业家有野心,科学家何尝没有野心?没有野心,就不可能在科学创新的竞争中崭露头角。

  奥本海默和冯诺伊曼都参加了发明人类第一颗核弹的“曼哈顿计划”。这一计划充满争议,核弹试验成功,尤其是在二战中使用之后,更是引发全球限制核武器的呼吁。类似于核技术这样的突破性技术能否阻挡?奥本海默和冯诺伊曼的回答都是不可能,这不仅因为当时研究核武器决定正义与邪恶两方的实力对比,更因为本质上科学家也是野心驱动的冒险家。

  在《奥本海默传》中,我们看到他对核能的表述:当你看到技术上如此甜美的东西时,你会一往无前地研究它,只有在你取得技术成功之后才讨论如何处理它。先做,后讨论,这是科学家成为某一领域学科第一人的动力所在,哪怕背负很多骂名。

  冯诺伊曼把研究核能上升到科学伦理的高度。他曾经说:“我们正在创造的是一个怪物,它的影响将改变历史,前提是还有历史可以改变。然而,无论是出于军事原因还是出于科学家的道德观点,不去推进这个项目都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一旦知道某项技术可行,无论可能导致多么可怕的后果,不去研制是不道德的。”

  在推动创新的路上,我们决不能忽略企业家的动物精神和科学家争取第一的野心,虽然科学进步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因为担心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而限制科学的发展,在野心面前,无从抵挡。

  这自然就引发了对未来的畅想。在《TheNextWave》(下一次浪潮)中,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提出了他对未来的预测公式:(生命+智慧)×新能源=后现代社会。这里的生命指的是对生命的全新理解,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正在重新定义生命,《超越百岁》(Outlive)勾勒出这场技术推动的年龄革命的大致框架。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重新定义智慧,凯文凯利就认为,这一波大语言模型的发展更像是创造了人造外星人(ArtificialAlien),也就是另类的智慧。此外,无论是太阳能、风能、清洁氢能还是世界瞩目的核聚变,清洁能源都将给人类发展带来剧变。

  苏莱曼的未来公式揭示了未来创新的三个方向:从硬件向软件,从原子向比特的转化,这是互联网发明之后一路数字化转型的延续;同样自从人类基因测序和基因手术刀CRISPR的发明,基因科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探究生命的深层奥秘;而基因研究与AI的跨界融合,也碰撞出了新动能;清洁能源的发展则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百年之后地球仍然宜居的重要之举。

  理解创新的常识,不断拓展前瞻的视野,用野心解锁技术的潜能,未来的探索将充满惊喜。

Copyright © 2028 蓝狮在线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