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蓝狮在线资讯 >
科学时报:高技术攻坚的战略抉择
时间:2023-06-15 11:21 点击次数:172

  1998年初,在中央批准下,知识创新工程在中科院正式启动。当时的中科院计算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新计算所的固定资产几乎“清零”,科研人员只剩下五十几人,人心涣散,前途堪忧。其实,和计算所一样,中科院高技术领域其他30个研究所,当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方向老化、课题陈旧、小而分散、工程化薄弱、与社会经济需求脱节,满足于自我循环……作为战略高技术领域一支重要的“国家队”,如何体现自身作为国立研究所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自己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当时中科院高技术领域许多研究所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科院进入的高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信息科学与技术、制造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工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个研究所是推动这些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像金属所、大连化物所、计算所、上海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所、长春光机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这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科技界翘楚。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者的泪泉,洒遍了牺牲者的血雨。”冰心的这一著名诗句,可看作是对这些已经成功了的研究所发展历程的最好注脚。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它们发展的最初起点无不是从明确定位开始。

  根据中科院确定的新时期办院方针,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所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作为了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将这一方向体现到了行动当中。

  以李国杰院士为代表的中科院计算所,进一步凝练科研目标,决心让计算所“做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龙头’、信息产业关键技术的‘源头’和某些学术方向的‘领头雁’”。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之下,在动用计算所领导可支配科研经费一半的“高强度”支持下,龙芯CPU验证芯片2001年横空出世,极大地树立了国人的自信心,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CPU芯片的进程,也使得龙芯高性能CPU芯片被世界瞩目。此外,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不仅使我国跨入世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先进国家行列,而且从国外大公司长期占领的石油物探等领域争回了大量高性能计算机市场。

  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音视频编码标准(AVS)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并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作为我国技术、专利、标准、产业、应用五个环节和谐发展的案例,将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目标,打造几千亿元的自主音视频产业作出重要贡献。

  中科院高技术口的其他研究所也结合国家需求和形势,及时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战略方向、科研布局、结构调整和重大科研工作安排等方面重新进行了全面审视。例如上海技物所把探索重要的科学前沿问题与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评估中连续四次获得优秀;大连化物所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两大学科交叉结合的大趋势出发,形成了新的布局——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和生物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大化所不仅在基础研究,特别是“绿色催化过程”中做出了高水平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很高评价,而且在战略高技术创新,如“大功率燃料电池”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组建光电研究院是中科院在体制创新中的重大举措,它是在光电领域的五个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力求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牵引下,在光电与空间科技领域发展中形成策划大事、做大事、做成大事的机制,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创新方面切实作出重大贡献;力求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力求五个研究所“五指合拢”能形成拳头做大事,“五指伸开”能各具特色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二期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探索,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大团队文化已经开始形成,并在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微系统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成立,也是改革体制、整合资源的一个典范。微系统技术是对未来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技术。微系统将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融为一体,在汽车、信息、工农业控制、通信、数据存储等领域有广泛用途,也为物理学、生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技术。为促进中科院微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2001年6月,中科院决定组建微系统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该中心以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为依托单位,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和战略专家组的指导下工作。参加该中心的院内单位有上海微系统所、声学所、电子所、微电子所、半导体所、西安光机所等16个单位。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心已初步建立起先进的微系统研发平台,开展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带动了国内无线传感网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微系统研究队伍。

  从知识创新工程一期到二期,一系列的“合纵连横”接连展开:金属所与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整合为金属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长春物理研究所整合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将沈阳计算所的CAD室并入沈阳自动化所,将新疆物理所与新疆化学所整合为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之中,人们不难体会到当事者所经受的蜕变的痛苦与整合的煎熬,但也不得不为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体现出的魄力和决心所叹服。

  近日,上海微系统所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以技术结合社会资本正在组建成果转化的高技术公司。在上海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实施成果转化的团队的人力资本经评估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入股公司。多少成果转化时梦寐以求的股权激励就这样神奇地实现了。按中科院微系统所所长封松林的话说,这是新形势下激励人才的方式之一。“不同的时期,激励人才的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封松林一样,中科院高技术领域其他研究所的所长们在吸引人才方面也都是殚精竭虑。他们有的依靠“百人计划”吸纳各方英才,有的通过“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延揽海内外精英,有的则靠民主留人、管理留人。之所以这样尽心竭力,原因只有一个,技术创新来自科研人员的才智,人才是创新的根本。

  重视人才的结果是,中科院高技术口的骨干在国家层面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能力。2005年度,高技术局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1个,经过专家评审,推荐了10个团队。经过多轮评审后,半导体所的“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创新群体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

  谈及高技术领域的济济人才,高技术局的领导如数家珍般地给记者列出了一长串名字。其中,有领军研究所的关键人物,如广州能源所的所长陈勇研究员;有灵魂式的学术带头人,如金属所的卢柯院士;有具备宽广胸怀的团队带头人,如龙芯团队中的唐志敏和胡伟武研究员等等。他们不仅是某个学科领域内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专家,而且也都具备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当前中国科研人员最需具备的品德。从他们身上,人们不难发现整个中科院的用人原则和培养方向。

  目标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上述种种其实只是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种种变革的沧海一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队,这支永远不乏自我革命勇气的生力军,将会像凤凰一样,在周而复始的涅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28 蓝狮在线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