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蓝狮在线资讯 >
贺七秩华诞 中国钢研7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回顾(二)
时间:2024-03-16 07:13 点击次数:194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该时期的中国钢研积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的方针,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以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

  1979年,由“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更名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进行了全面经济核算,各研究室实行以科研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承包责任制,成为当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旗帜。

  1992年后,相继制定了“341”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以及“一院两制三体系”的发展方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完成了多项关键材料研制和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钢研进入一个在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图振兴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大力开展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新产品试制。

  至1985年底,全院职工总人数达3198人,拥有22个研究室和两个加工厂,已发展成为学科比较齐全、人才相对集中,装备基本配套,有较高科技水平和较强综合实力的钢铁冶金和金属新材料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极大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国钢研在会上获得97项奖励。被誉为“科技战线铁人”的陈篪受邀出席,并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

  该时期制定了改革方案48条,1985年1月全面试行有偿合同制。1988年起,实行以科研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承包责任制。1992年全院确立了“341”发展方针(“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实现产业化、工程化、一体化、国际化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全院机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由科技型向高科技先导集团型转变。从 1996 年开始,首批进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分流调整、改革试点的行列,提出“一院两制三体系”的总体思路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发展方针。1998年全院告别了承包制,全面实施企业化的综合目标责任制。

  该时期钢研各项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综合实力和运行绩效在原国家科委对全国工业类科研机构评定结果中一直名列前茅。

  该时期的中国钢研积极贯彻“综合性大院大所应在改革中积极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稳住一头”方面,对几十年来形成的研究室系统进行以“五所五中心”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形成包括材料研究、工艺研究、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以及质保系统的科研体系。在“放开一片”方面,加强转化体系,组建钢研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同时本着管理与服务经营分流的原则,对后勤和技术后勤进行结构调整。

  1998年12月,钢铁研究总院联合清华紫光等六家股东单位,发起设立了安泰科技,将具备产业基础和前景的所属单位整建制重组进入了安泰科技,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992年10月30日,在河北涿州市举行国家冶金精细品种工业试验基地奠基仪式,这是钢研建设运营的第一个基地,粉末高温合金是该基地建设的第一个项目。

  从1979~1985年,公派出国进修72人,179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召开的131次国际学术会议,形成了一支颇具实力的科技骨干群体。

  该时期的中国钢研全面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的国家科研攻关任务,共取得科研成果 1800多项,并全部完成了所承担的“三抓”工程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制任务。该时期,邵象华院士获评1998年第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粗钢产量低、生产规模小、钢材品质较差、国际影响力弱,当时的冶金技术起点低,不成体系。中国钢研致力于改善我国钢铁产品质量、开发冶金共性关键技术。

  中国钢研在钢铁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在球团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连铸、金属压力加工、钢材涂镀深加工、固废资源化、非高炉炼铁、冶金流程工程、绿色低碳等技术研发与工程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行业技术进步。

  1983年李文采先生在全世界率先提出薄板坯连铸方向,并指导其学生干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科技战线的铁人”陈篪(左)与蔡其巩(右)一起开拓了我国断裂力学研究的新领城

  王崇愚发现了磁性超国际水平的关键:微量气体的掺杂效应,实现了成功控制合金中氧含量的工艺。

  王海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的新概念,解决了材料大尺寸范围内成分及状态分布定量表征的难题。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转为大力从事新材料的研究。钢研负责或参加的“六五”新型材料和合金钢、低合金钢课题占全冶金系统的51%,1984年被冶金部评为“三抓”工程任务先进单位。

  1989年,李卫、李波、喻晓军等研制的钕铁硼永磁材料,获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7年,以五室为主,集中三室、四室优势资源,开始研究粉末高温合金。1984年在试验车间试制出我国第一个粉末涡轮盘。

  中国钢研牵头建立了完整的三代船舶用钢体系,采用超细晶和超纯净钢的先进合金设计理念,研制出高性能、高强度的船舶系列用材,实现了结构用钢关键技术与产品100%自主可控。

  该时期自动化院致力于基于自动检测、计算机控制、电气传动等技术,与工艺机理和模型结合,实现设备、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开发,通过“三电”自动化工程总承包、技术总负责进入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989年自动化院承建唐钢国内首条高速棒材生产线投产,承担的国内第一套交流传动在攀钢1450mm热连轧投产成功。自动化院承担宝钢转炉三电系统升级改造工程,首创不停产自动化系统改造技术。

  1993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2500kW交交变频同步电机模拟控制系统,并首次实现工程应用,填补了国内交交变频同步电机电控系统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1985年开始,中国钢研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不断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85年8月,与抚顺钢厂签订了技术经济联合研究开发协议,开创了与大型冶金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的新局面。此后,与鞍钢合作进行高炉阜阳喷煤试验,在安阳钢厂合作进行小方坯连铸试验,同宝钢签订包括转炉底部透气元件研制等合同,积极参与各大钢厂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中国钢研始终挺立潮头,是改革发展的排头兵。1999年,钢铁研究总院和自动化研究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3年,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陆续成立了一批高科技公司,加速推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项目。2005年为提高创新能力,实施了以改善科技条件和环境为目标的“1116”工程,科研平台和条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2006年12月,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作为全资子企业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员工总数达到6000余人。2009年,中国钢研作为转制院所的科技型企业集团列入第三批董事会试点单位,同年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两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转制后,中国钢研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确立了新的“341”发展方针,即: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突出“专、精、特、新”,实现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品牌国际化,创建一流科技企业集团。

  2003年,提出了“科技为先导、产业为支柱、创新为灵魂”的发展思路,对产业体系和科研体系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继安泰科技改制上市后,又相继发起设立了以高温合金和纳米粉末为主业的钢研高纳,以冶金分析、检测仪器仪表为主业的钢研纳克。

  该时期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不断推进系统集成,加强新型模式下的产学研结合;不断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

  200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作为全资子企业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改革创新的试点,中国钢研的成功组建,是优化国有资本、加快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一次积极探索,从此,中国钢研驶入了集团化发展的快车道。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起,各项组建工作进展顺利。选举调整了集团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调整规范了职能管理部门,下辖12个独资或控股公司,拥有安泰科技、金自天正2家上市公司,10个国家级中心和机构。

  2009年,中国钢研作为转制院所的科技型企业集团被列入第三批董事会试点单位,同年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为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中国钢研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革,该时期有三家公司成功上市。

  1999年底“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02年9月金自天正在上交所上市

  2003年以来,国家批准成立了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2004年启动了全面改善科研基础条件“1116”工程,用以改造实验主楼、新建实验副楼和新材料研发大楼,购置一批先进的研究和检测设备,提升研发能力,提高科研设备利用率。

  自转制以来,中国钢研依托积累形成的科研成果,走出了一条自主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发展道路。

  2002年,先后在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园、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等购置产业用地

  2008年中国钢研“稀土永磁制品、注射成型零件镀层车间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具有从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综合生产平台,成为全球烧结钕铁硼磁体主流供应商之一。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钢铁研究总院获得多项科研成果获大奖,其中干勇以其在高效连铸技术和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中的突出成绩,荣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奖;承担的“千吨级非晶带材及制品”荣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

  该时期获得国家二等以上科技奖40余项,为解决我国冶金行业技术进步所需的共性、关键、重大前沿技术,国民经济、尖端技术发展所需先进材料及其制品,以及支撑集团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时期,殷瑞钰荣获2000年第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2008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李崇坚荣获2008年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李卫荣获2010年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04年殷瑞钰院士完成理论著作《冶金流程工程学》,开拓了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提出了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研主持“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的攻关,该技术开发和集成了200余项新技术,形成了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了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

  中国钢研在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承担的973“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实现了钢材强度翻番、寿命翻番和服役性能翻番。该技术培养出院士2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DD402单晶合金及单晶涡轮叶片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出中国第一个航空单晶涡轮叶片。

  中国钢研建立了先进的仪器分析方法、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全面的标准化体系,实现了高温合金中70余种元素的准确分析,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研发攻关、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

  中国钢研自60年代起开始组建团队研究热防护材料,从原材料、丝网选型到轧制烧结工艺,逐步摸索,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研制的发汗冷却面板成功应用于各类重大工程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钢研率先开发成功冷压烧结金刚石锯片制备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片冷压烧结金刚石整体锯片、第一片激光焊接锯片、第一米金刚石绳锯;在国内率先开发出钎焊金刚石锯片和减薄砂轮。2001年,中国钢研建成金刚石制品现代化技术开发平台和产业基地。

Copyright © 2028 蓝狮在线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